当前位置:首页 > 道德模范
​2022年第二季度“中国好人榜”内蒙古候选人公示 我市刘全卫入围
来源: 乌兰察布文明网    发布时间:2022-05-16
   
  刘全卫最初当教师的地方——乌兰察布市卓资县原哈达图乡巴音小唐贡沟村,坐落在内蒙古辉腾锡勒草原腹地。这里曾经是北方典型的游牧民族栖息地。蒙古包炊烟袅袅,勒勒车碾压过深深的辙迹。上世纪后期巴音小唐贡沟村,成了半农半牧区,农民牧民种田兼养牲畜。因为教育科技文化的落后,农业牧业几乎年年歉收,农牧民生活困难。而更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们上学难的问题。巴音小唐贡沟村,农牧民居住分散,孩子们到村里的小学校上课,最远的居民点有10多里路。上级调配来的教师,还没等板凳坐稳,就因为这里的生活条件、教育条件太差而离开。1985年9月,土生土长的刘全卫初中毕业,村党支部书记找到他说,“你是咱们村少有的文化人,你给孩子们当民办老师吧。”老支书期望的目光,使刘全卫一下坚定了在山乡奉献一辈子的决心。那年,刘全卫18岁。
   

 

   慈父 人梯  桥梁
  刘全卫当上小唐贡沟村小学校的教师后,克服重重困难,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,他对每一位学生都疼爱有加。小学校没有供孩子们住宿的房子,到了冬季,大草原上寒风凛冽,滴水成冰,远路的孩子就无法到校上课。刘全卫跟父母亲商量后,将自家住的两间屋子腾出来,免费让远路的孩子们居住。刘全卫的母亲则义务为孩子们做好一日三餐,还把火炕烧得热热乎乎,把火炉烧得轰轰隆隆,屋子里温暖如春。这样,辉腾锡勒大草原上的小唐贡沟学校,第一次有了小学生寄宿制。那些因路远一年四季饱受风霜雨雪之苦的小学生们,享受着温馨的居住环境、学习环境,心情愉悦,学习成绩直线上升。
  小唐贡沟北面,有一条小唐贡河,那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地,也是令刘全卫老师最不放心的地方。春天,小唐贡河消冰水湍急,夏秋季节,上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暴发山洪。每到这些时候,刘全卫老师就成了孩子们上学、放学的“摆渡人”。清晨,他要穿上水衣水裤,把到校的学生一个个背过河这边。放学时,再把孩子们背到河那边。这样年复一年、日复一日的“摆渡”,使他那身能穿的出去的中山装褂子,先是磨破了肩膀,后是磨破了脊背。
  按常理,草原是平坦广阔无垠的,可是辉腾锡勒大草原上的巴音小唐贡沟,造物主却在这里的版图上,捏起一个皱褶。高高的巴音唐贡山,悬崖峭壁,横亘绵延于远方,而巴音唐贡山那边的孩子们,到学校上课,总得翻过唐贡山。于是,刘全卫老师便成了孩子们上学、回家的“天梯”。每天早上,他披着晨曦,攀着悬崖把孩子们从山上接下来,晚上,他披着晚霞再攀着悬崖把孩子们送过山那边去。
  刘全卫老师尽自己微薄之力,改善孩子们的学习条件。小唐贡沟学校的校舍,都是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用泥巴和土坯建成的,夏天漏雨,冬天灌风。任教第一年,刘全卫老师把自己每月不足30元的工资积攒下来,买了瓦,于是,小唐贡沟学校的教室,成了令人艳羡的瓦房。下雨天,孩子们不再因为漏雨而停课。后来,刘全卫老师又购买了砖,为学校修建了一个像样的学生厕所。这期间,刘全卫老师边搞教学边自学高中、大学的多门功课,198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乌兰察布盟师范学院,接受了正规的师范教育,其身份也由民办教师转正为正式的国家人民教师。师范学院毕业后,他放弃了在条件好的城市当老师的机遇,义无反顾的又返回小唐贡沟小学,继续完成未尽的乡村教育事业。1990年,刘全卫老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在教育岗位不懈耕耘,努力深造,于1998年参加了包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学习,2003年取得了大学本科学历,几年后拿到了副高级教师职称证书。
  奋进 负责  成长
  刘全卫老师曾这样要求和鞭策自己:把青春和汗水洒落在乡村教育岗位,把执教事业做到极致,为山乡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学生。按照既定目标,刘全卫老师更加严格要求自己,他除了完成好教育、教学任务,还参加了全国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乌兰察布市、卓资县一系列事关教育正能量提升的教育活动,几十年的努力和历练,枝繁叶茂。
  刘全卫老师始终认为,一位教育工作者,学习和进取是无止境的。几十年来,他孜孜以求,不断创新,取得了许多学术成果。2004年以来在全国各类教育杂志、媒体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8篇。几十年来,刘全卫老师先后在全国“中华魂”主题教育活动中获“优秀辅导员”奖,2014年7月获乌兰察布市名教师奖,2015年5月获内蒙古自治区“乡村教育贡献奖”,2014年7月获乌兰察布市名教师奖,2016年7月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全国”教育艺术杯”课堂大赛一等奖,2017年获“乌兰察布英才”奖,2018年8月获“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”等。浏览他获奖的记录,获国家级的奖励就有13项,内蒙古自治区和乌兰察布市级的更多。这些看似简单的获奖数字后面,是刘全卫老师在乡村教育事业奋力担当,砥砺前行的一行行路标,是他奉献教育事业的成功写照。
  青春 汗水 硕果
  从青春勃发的18岁,到年过半百的老教育工作者,刘全卫老师将美好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给了卓资县的乡村教育事业。同时也用无数心血汗水,用扎扎实实的工作态度,书写了一份绚丽的人生篇章。他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需求,多次家访了解学生家庭状况,对症下药,帮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。本来也并不富裕的他多次给学生捐助学习、生活用品,给孩子们关爱与温暖。2019年3月份,这位从教34年的老教师,主动放弃在县城小学当副校长职务以及每年1万多元的职务津贴的机会,让妻子照顾行动不便的老母亲,自己来到卓资县最偏僻的红召乡村学校支教。2019年5月29日下午,刘全卫老师赶在“六一”儿童节前夕,将自己平时节衣缩食积攒的14000多元,给孩子们买了校服、图书、儿童玩具等。在卓资县梨花镇福生庄中心校隆重举行了“心系乡村教育爱心接力”助学活动。他的初心,是为了改变红召乡因教育资源匮乏、文化观念陈旧而代际相传致贫的现状,通过扶智,转变贫困人口的文化观念,提升其文化素质和技能,尽可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优质教育,从根本上脱贫致富。
  刘全卫老师支教扶贫的路,还很长很长。(编辑 赵肖梅)